Attack of the clones: Canon V作戰(Canon V)

沉寂已久的Leitz Wetzlar公司以Leica M3震撼萬教,至數十年後仍視為經典,備受用家尤其收藏家追捧,不得不先介紹此機:

1. 使用Leica M插刀卡口,亦可轉接舊L39鏡頭。其實插刀卡口早就是Contax/Nikon相機標準,但極為複雜的設計使用不便。

2. 重新設計測距連動器,使框線和黃點更明亮,VF/RF一體化設計,也與Contax/Nikon一樣,只是接目鏡和放大率更大(0.91)。

3. 內置三種取景框(50/90/135),由鏡頭插刀決定,省卻長焦鏡的觀景器。

4. 快門與慢門一體化,不需像以往另設1/30-1s快門。

5. 撥杆過片,單手不需放下相機即可快速過片。

6. 揭背壓片板設計,平直度媲美真空吸盤壓片。

可以說創新就是把兩種東西合體成新東西……

就規格和使用體驗等等,M3也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任何Leica III copies。對手們都百感交集,怎麼自己的努力是這麼不堪一擊……

再殘酷都要面對現實,各廠商也陸續將M3的特點加到自己的機身上,可能由於專利關係,各廠都維持使用Leica 39mm screw mount。

Canon也不是坐以待斃,1956年即推出VT回應。

Gear_204

V乃羅馬數字5,第5代機是也,連樣子都模彷M3。T for trigger,注意機底的手把,與Leicavit操作一樣,只是內置在機身罷了,操作如下,狀態良好可達3 fps: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yYDhPvSerg]

除了外型,最重要的分別是增大觀景器,同樣是三段可變倍率,在0.5倍時可以提供35mm的視角,最高放大率達1.5,使用135/3.5鏡頭合焦毫無困難,此功能頗讓用家受落。注意Hotshoe的小圓珠,鏡頭對焦時能帶動它上下移動,配合Canon專屬外接取景器,可以有視差補償功能。

Gear_205

而橫向揭背則成為日後135相機標準,與M3相比上片速度更快,但密封性及底片平整度可能有所不及。直至Leica M4的三叉刀式上片軸又再突破上片速度。

Gear_206

可能由於技術問題,VT仍沿用快慢門及手動重設拍攝格數。數年後各技術困難由VI-T完全掃除,後文介紹。雖然整體功能仍未及M3,甚至只稱得上在IV基礎改進了取景器,但這樣的機身使用體驗已大幅優於同期其他對手,包括Leotax Elite、Nicca Type 33、Nikon S2等等。

此機同期有幾台變化型號,都可說是將原來VT的功能作增減,可看Cameraquest介紹

鏡頭與相機同時換代,由早期的全銀色(銅鍍鉻)鏡筒,漸漸換成銀色鏡筒黑色對焦環(35/1.8除外)。與VT同期發佈的鏡頭包括:

25/3.5:5片5組,Zeiss Topogon變化型,變形極低解像力驚人。

28/2.8:6片4組,對稱式結構,改良自家28/3.5,其他公司仍然停留在f5.6或更小光圈。

35/1.8:7片4組,對稱式結構,35mm鏡頭首次突破f2.8,Nikkor 35/1.8幾乎同期發佈。

50/1.2:7片5組,變形雙高斯結構,同期Zunow和Nikkor強行將Sonnar結構推至50/1.1,Canon就以較保守的Planar/Biotar設計達成。

加上之前已發佈的28/3.5、35/2.8、50/1.5、50/1.8、85/2、100/3.5、135/3.5等等鏡頭,整個陣容已經頗為完善。

結語:有這樣的相機和鏡頭組合,展示著Canon爭雄的決心。對我來說,這裡只是開始,好戲仍在後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