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Sonnar成災,讓人更懷念以前Zeiss還在生產CONTAX系統的年代,一脈相承的光學風格。基本上底片時代的Sonnar一般都沒Planar的硬,而且焦外還更柔和,只是到單反興起後只能在長焦鏡才可見其身影;到了九十年代的CONTAX G雖為RF,卻已經蕭規曹隨繼續以Planar為標準鏡設計,長焦則為Sonnar G90/2.8。
早在C/Y年代,Sonnar 85/2.8就已是系統一員,五片四組設計,描寫如一貫認知的Sonnar一樣柔美為主。然而到了G系,雖然鏡組設計相近,卻風格迴異,成像頗為硬朗。Planar、Sonnar等名字代表的設計與時代變化,衍生出種種成像差別,也是CONTAX諸系統令人津津樂道的原因,可惜往矣。
C/Y Sonnar 85/2.8
G Sonnar 90/2.8
只是在底片年代,G系機身G1與G2的對焦基線太短,自動對焦可靠度與其兄弟相比明顯被比下去,而且大概9米後就被視為無限遠,結果這個距離的主體幾乎無可能中焦,種種因素使此鏡令人卻步。
有點貪新忘舊地賣出G系統以轉投M系世界,本來以為自此與G鏡緣盡。直至輾轉入手Sony A7RII,才再次接觸G系光學。在相機LCD上看到其數碼成像,半按自動對焦的那份感動,至今仍歷歷在目。
天工的G->E接環是目前唯一(恐怕將來也不會有別)的自動接環,本來早在A7年代已經推出,惟當時只能使用CDAF,AF表現劣不可耐,不如慢慢MF。到A7RII開始,Sony終於開放PDAF予轉接鏡頭,PDAF加成下,G45/2與90/2.8的對焦速度與準確度更今非昔比,青出於藍。
在42M像素下,全開光圈比以往感覺沒那麼硬朗,還好解像力還是上乘。
暗部的藍色。
對焦表現遠遠好過以前,以前想也不敢想此鏡可以用來追焦。
使用35與90搭配,便是上佳的旅行組合。
藍色清淨的青海湖。
自從同廠M->E接環推出後,天工G->E接環的更新幾乎停擺,到了三代機兩者的性能差距更加愈來愈明顯,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