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命——Sony A7RII一年用後感

不經不覺A7RII已經買入一年多,順理成章成為日常而唯一的主力相機。還看舊文,覺得還是值得再寫一篇完整的用後感。如有需要關於相機的各項技術參數評比,請服用dpreview或DXOmark等等平台,本文旨在由一個普通攝影愛好者角度出發寫的日常使用點滴。

買下A7RII,就是為了讓CONTAX G鏡復活。配上天工Techart G->E接環,在CMOS內建PDAF加成下,G45/2達到驚人的速度,比原來用於G2機身或其他Sony標準鏡頭更快。不過我對G45/2興趣不大,卻鍾情於G35/2,而在此機上也大致還原了其底片上的特色——全開光圈的柔美與由中心到四角的漸進層次。

CONTAX G35/2 Planar

DSC00130

此機基本上就像A7剛推出時引起哄動,就規格來說就算推出近兩年亦不見得落伍。儘管整體機身規格強橫,但Sony號稱罪大滔天,有「伏」自然是意料之中。把玩此機的第一印象,也是最令人不滿的是開機反應,當單反幾乎即開即用,此機總要等待多一兩秒,有時甚至會當機要再重啟,恐怕是拜機內那台Android 2.2時代規格的主機所賜,同時最高只支援USB 2.0,SD card線路讀寫速度不到每秒40MB,實在不敢相信這樣的配置出自電子大廠手筆!

先說說最重要的感光元件,本來以為A7RII會像A7II一樣,沿用上代同樣感光元件,卻意外地使用上全新的42M BSI CMOS。42M像素在135世界裡僅次於5DS,其實對我來說二千萬像素上下已經足夠有餘,再多只會令老鏡吃不消,就算是Erwin Puts評價極高的Summarit 40/2.4鏡頭(由Leica Minilux劏出,宮崎改裝),收光圈後在此機都一樣四角鬆散,尤幸記憶中的超強立體感與經典色彩再現眼前!

Leica Summarit 40/2.4 (MS-Optical Mod)

DSC06618

只是直出JPG成像還是如以前幾部機一樣的廢,最好是拍攝RAW檔再轉JPG,反正一張64G記憶卡不過二百港幣,已經能拍過千RAW檔,RAW轉JPG的話個人最喜歡Capture One的表現,而且Sony版是免費的。堅持使用Lightroom的話,亦可以先用Capture One轉成TIFF再處理,加上如VSCO之類的film curve,因為LR直接轉換Sony RAW的表現實在太惡劣。

此機剛推出時為人詬病的lossy compressed RAW問題,很快就在更新中加上uncompressed RAW選項,實際後者我一張都沒拍過,要極端得+5EV才看見的問題留給相機測試員,我只管專心拍照。儘管RAW並非原汁原味,實際上動態範圍依然非常強橫,在Capture One隨便推推Highlight與Shadow就可以補救回不少細節。

Zeiss Batis 25/2

DSC01301

除了RAW,連長久以來被劣評的自動白平衡都在升級中加強了,一般街拍情況下都大致準確,只是在風景之類純色場景較多還是要花更大功夫調整。

CONTAX G90/2.8 Sonnar

DSC06531

大部分時間都是使用轉接鏡頭,使用天工G->E接環,只有單次(AF-S)或連續對焦(AF-C)選擇,而對焦範圍的選擇也相當有限。其實使用連續對焦的因為一開始覺得A7RII的追焦能力應該不錯,街拍理應更有效,但使用非內對焦鏡頭,連續對焦對於移動對象的速度和準確度只是一般,而且發覺半按太長時間,相機會開始迷焦甚至hang機,結果還是改回使用單次對焦拍攝。另外,使用G和M自動轉接環時關閉face detection後對焦速度與精度更佳。

CONTAX G28/2.8 Biogon

DSC01445

其實就算使用原廠鏡,儘管有399點對焦點,但明顯地對焦演算法追不上硬件進化,連續對焦時不時暴走,尤其在主體與前後景不明顯分離又或者旁邊有雜物時,對焦點飛到不知所蹤(然而據說A9改善了),幸好在showroom裡把玩最新的70-200/2.8又似乎比以往幾支原廠鏡表現穩定。

儘管對焦點幾乎佈滿整個畫面(現在相近價錢的6DII實在自慚形穢吧),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選擇真正的被攝主體似乎取決機身偏好,也就是說使用寬對焦模式下,機身優先對焦較近的主體,缺乏彈性,center lock-on理應是最佳選擇,但操作還是略嫌麻煩。然而最令人驚喜的要算Eye AF,就算被攝者在畫面面積較小都追踪得到,終於擺脫了對焦對到鼻的惡夢。

Zeiss Batis 85/1.8

DSC05955

由於大部分時間都是使用手動鏡頭為主,Eye AF儘管方便但與我無甚緣份,幸好對焦Peaking反應還算不錯。將Peaking Level設定為低,使真正合焦的範圍才被highlight出來,當然有閒情的話還是使用5倍放大對焦會更好。

Leica APO-Elmarit-R 100/2.8

DSC09990

雖說此機乃A7R之後繼,實際機身改進不少。儘管無反相機已經相當電子化,但焦平面快門還是五十年不變的標準裝備,還好比上代的震動減輕很多,還配備電子前簾和全電子快門,前者減省了第一下前簾快門動作,減低震動與快門時滯;後者按下一丁點聲音都沒有,雖然抓拍有用,但對個人攝影習慣而言實在有點不踏實,而且在人造光源下還會出現橫紋,直到A9的終極24M方案才算是實用級別。

二代機身中防手震變成標配,在高像素下自然是必要,當然其金屬磚設計使機身重量增加不少,另外其聲稱的4.5級五軸防震還是可圈可點,就算是原廠鏡要一致地拍出清晰成像,似乎只有3級多點;使用CONTAX G鏡等等缺乏對焦距離資訊的話,三軸防震下恐怕只達到2級。感覺還是OM EM-5的防震可靠得多。至於手動鏡,可以輸入鏡頭焦距啟動防震,感覺上長焦防震表現沒廣角好,當然還是聊勝於無吧。不時陰雨天拍荷花,光線不足自是預料之中,腳架的取景角度限制極大,故此還是要手持拍攝,離安全快門有段距離的話,個人習慣ISO 1600是極限,寧願under一點到後製再推光。

SMC Pentax 400-600/8-12

DSC05054

要說與EM-5比較,教人吐血的是相差近四年時間,EM-5早就配備的LCD touch AF,竟然在Sony世界要到A6500才出現。好歹是電子大廠,在相機登入Sony Play Store下載app竟然要愚蠢地瘋狂按著十字dial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輸入個人資料;到使用如SkyHDR的app時,操控介面之殘廢表露無遺。


與EM-5的簡單操作介面相反,此機各式按鈕與dial還算齊全,而且大部分都可以換上custom function,唯一不滿只是缺少對焦點選擇按鈕而已。

結語:儘管姍姍來遲,A7RII推出近兩年才動筆review,就算硬件軟件介面存在一些愚蠢缺陷,但仍不覺得其整體規格與表現落伍,究竟是此機規格超前,還是相機發展已達樽頸?比上代大大改進,雖然操控介面仍有改進空間,此機總算達到Minolta時代7系水平。以實拍來說,135FF自是萬能插當然之選,42M像素已經遠遠超越裁相需要,轉接支援PDAF使用CONTAX G和Leica M鏡已經達到實用的反應速度,ISO100到640表現出極高動態範圍,基本上只要對中焦拍得到的,後製便有極大空間成為攝影延伸。簡而言之,機身的確不過是一個快門盒而已,只要配上喜歡的鏡頭拍攝就是。

後記:那些以為隨時代洪流消失的裝備終於重見天日,插上數碼機身迅速合焦拍照的一刻,實在難以置信。寫著寫著忽然回憶起當日那份感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