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還想介紹一下,那支M Mount少有的28/2.8鏡頭:Minolta M-Rokkor 28mm f2.8。
眾所周知,35和50mm焦距鏡頭都是Leica兩大皇牌,人才輩出,自不必多言;90mm方面,肥瘦二九、大中小九都各有所長。反觀28mm或以下的選擇看來不多,可以說因為五十年代設計技術較落後,各公司推出的鏡頭都集中35至100之間的焦段,六十年代後老對手Zeiss和日系廠商們都轉戰單反市場,幾十年間Leica M以至RF都是Leica孤芳自賞的玩意。直到Minolta八十年代「番兜」Leica M,及九十年代Konica及Cosina等等再推動RF復興,才令RF回復生氣。
原本七十年代推出的CL系列只有40/2和90/4鏡頭,在CLE時期M-Rokkor陣容加上了28/2.8,它的視角剛好用盡CLE的觀景器(實際上CLE的觀景器框線不足以幅蓋28mm鏡頭視角)。造工精良,鏡筒以黃銅為主鑄造,手感沉實,與一般奶鏡難分軒輊;鏡身小巧,濾鏡口徑為40.5mm,濾鏡位外側有卡口可以加上原裝插刀遮光罩。
雖說小巧,但此鏡比五十年代的Canon 28/2.8 LTM比還是長了好多,主要是因為Canon的是6片4組對稱式設計,經歷幾十年技術躍進和單反戰場血拼,Minolta設計的M-Rokkor使用7片5組反望遠式設計,在變形修正方面已追上非對稱式設計,後組較遠離焦平面,而像場較平坦,四邊成像有所提升。
可惜,此鏡的鏡片白點問題惡名遠播,主要是因為前鏡組內其中一塊鏡片鍍鏌和消光漆變質,輕則有白點成圓環狀分佈於消光漆上,重則整個鏡片變成奶白色如白內障一樣。由於前組幾塊鏡片都被封裝成一個組件內,無法拆開,當然連試圖清潔的機會也沒有。
曾經買到一支品相不錯的M-Rokkor 28/2.8,只有輕微白點不影響成像。除了在CLE上使用,更多的是用在Ricoh GXR上,因為X1.5後為42mm用得挺順手,也沒有紅閘等色邊問題。至於成像,在底片上看全開光圈已有良好的反差和解像力,色彩也與另外的M-Rokkor一致,相對較Leica Elmarit-M 28/2.8濃艷而稍冷色。
基本上色彩與八十年代的Minolta MD系列一致,描寫力則M-Rokkor比較細膩。
膚色還原不錯。
晴天時色彩當然極之飽和。
X1.5後變成42mm街拍不錯。
人生第一次壯遊中東,還得它陪伴左右。
Esfahan, Iran
Firuzabad, Iran
Khor Virap, Armenia
一直都沒機會把M-Rokkor 28/2.8用上全幅的數碼機身如M9上,旅行回來一段時間後,就把GXR和這支鏡頭賣了。可惜品相好的M-Rokkor 28/2.8實在太難遇上,賣了它之後再沒機會找到同樣條件又價格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