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銳本色——CONTAX Vario-Sonnar 100-300mm f4.5-5.6 MMJ

偶爾重溫舊照片,剛好看到這支菜鏡,回憶起令人難忘的使用體驗。

Gear_95

此鏡為九十年代出品,上文已經提及,只有日製MMJ版,當時蔡司將絕大部分C/Y鏡頭生產都交給予收購了Yashica的Kyocera負責,此鏡與21/2.8都只有MMJ版,可見日方在製作工藝已經獨當一面。

此鏡規格看來普通,但造工和光學都絕不欺場。12片7組設計,用上3片超低色散玻璃,名曰Vario-Sonnar,有人為讚嘆表現超卓而稱譽為APO-Sonnar,實際上因為可見光以外還沒有矯正所以達不到APO標準,當然與同規格的鏡頭相比都是超班的。

鏡身重達1kg,單環zoom設計,變焦時因為重量集中於前組,在俯視或仰視時所以不時有自動變焦的情況!反觀後來N系列的70-300/4-5.6因雙環設計避免了這個問題。

最近對焦為1m,可達1:4 macro,拍花草也有充裕距離使用。然而光圈較小,基本上使用底片的時候都配合腳架使用,但鏡身沒有腳架環,長焦時重心極前傾,使用體驗實際增添不少麻煩。

至於成像,鮮銳令人難忘,尤其配合正片時呈現堪稱暴力的色彩。全開光圈已幾乎是最佳光圈,收光圈只增加景深。

明察秋毫之末。

暮光雨花。

微光發色。

結語:九十年代,蔡司公司可謂在相機光學發展達到高鋒。以我對此鏡的使用體驗來說,它除了解像力達到高鋒,還表現出難忘的風采⋯⋯更想不到的是,二十年後竟被副廠迎頭追趕,進行無止境的解像力競賽,卻忘記了攝影鏡頭是為藝術創作存在?

3 thoughts on “鮮銳本色——CONTAX Vario-Sonnar 100-300mm f4.5-5.6 MMJ

  1. “二十年後竟被副廠迎頭追趕,進行無止境的解像力競賽,卻忘記了攝影鏡頭是為藝術創作存在?” 影鏡頭從來不是為藝術創作而存在,攝影的發阴是為了記錄,藝術衹是後來衍生出現的文化其中一個品種而焉。攝影多年來早巳商品化,數碼化令攝影像素化,傳媒更配合生產商作出宣染令消費者追逐高解像,生產商祇是做好他們”設計者”的角式-在商品及市場上。

    1. 同意你的講法,或者一開始我就太感性了,只是如果各品牌都只懂在解像度做文章,不如用電話拍好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