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之後——Canon EF 17-40mm f4L USM

據說,古人發跡就會換老婆,今人有錢就會換鏡頭……

稍微介紹一下,Canon自80年代中棄FD取EOS後,除整套自動對焦系統,其中一方面為全力擴充其高級L系列。往後幾年推出屬規格誇張的鏡頭(20-35/2.8、50/1.0、85/1.2、80-200/2.8、200/1.8等等),劍指四方。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輪腥風血雨、風雲際會,加上Nikon在AF領域進退失據,而Minolta被Honeywell官司纏擾良久,終於令Canon於九十年代登上霸主寶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歷史因此不斷重覆著……老子曰:『合則離,成則毀』,一覽眾山小的它,以後L系的重要性只有規格在其鏡頭群中比較特別而已……更不幸是以往細膩而充滿想像的描寫消失,變成帶來感官刺激的高濃度及高反差,這是Canon的錯,還是世界已經變成這樣?

它大概屬於第三代L鏡頭(20-35/2.8->17-35/2.8->16-35/2.8及17-40/4),當時其實比較屬意第一代鏡頭,好其反差中等而色彩鮮艷,因作為風景鏡頭,反差太高只會令場景光暗位細節流失,特別日落時光暗位顧此失彼並非好事。

老早購入的Nikkor 18-35/3.5-4.5被悄悄運走,取而代之的正是17-40/4。兩者光學質素分別不太大,只是輸在操作性。接觸日多,體會漸深。USM(超聲波馬達)可全時手動帶來不少方便,而且有防水膠邊令我可以大部分環境放心拍攝(你說配合1系機可以防水防塵,你講我就信啦)。畫質方面,用通感來說,味道較濃重,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吧……

自七十年代zoom鏡漸漸冒起,至八十年代電腦設計、特殊光學鏡片普及使它可以向更極端的設計挑戰。一支35-70之類的zoom鏡本來已經很實用,科技躍進使ultra wide zoom更普及,帶來更誇張的視覺刺激,是我們真的需要,還是人心變得愈來愈浮躁不安?

雖然對佢貶多於褒,但實際上不免有吹毛求疪之嫌……作為攝影者,揚長避短,好好運用就是。

還好它剛好趕上我生涯中風景相最多產的時代,日後恐怕都無多少機會可如此自由自在與輕狂帶著相機四處遊簜……

後記:本文早在幾年前已發佈過,如今心血來潮稍微整理,原文上的照片可以自負的說百看不厭,也應驗了自己再回不到那個風光多產年代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