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鏡頭,今人往往以銳利分高下,吾人甚不以為然。一幅油畫用100% crop細看只能看見粗糙的油彩,那些工作應該留給鑑證專家來做,要欣賞一件藝術品還是遠觀好。
CONTAX結束幾年後,由Cosina頂上為Zeiss製作鏡頭,早期的ZF和ZM等系列雖偶有佳作,如ZF100/2、ZM85/2、ZM-C 50/1.5。可惜日久見菜心,Zeiss在數碼時代似乎進退失據,並非批評它造鏡功夫弱了,而是以過去底片時代的審美標準來看,似乎現在的發色和層次描寫上總是缺了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不全然是數碼相機的問題,因為把ZM、ZF等鏡頭放在底片上使用,總覺得少了一份油潤感。
(ZM50/2,初次借用驚見如此發色不禁打個冷顫)
或許年紀漸長,接觸的事物多了,在我眼裡菜牌之光環漸漸褪色,難復少年時對其趨之若鶩的心情⋯⋯其中ZF和ZM飽和高反差而偏冷色的傾向,更漸漸與Cosina同廠老翻福仔之浮誇怪誕驚人地相似,放棄中反差細致綿密的描寫,而埋首進行解像力競賽;另Otus系列雖然造出極致解像力,惟體積同樣驚人;更甚者Batis系列的85/1.8已明目張膽地完全交由騰龍設計⋯⋯余深感近年菜鏡愈見泛濫,光學資質不俗,惟「誠意」上卻難與傳承數十年之Contarex與CONTAX比肩,更不消說中幅的大宗師們Hasselblad、Rollei、CONTAX645系列了⋯⋯適逢剛過去的四月,便是CONTAX停產十週年,本廠京都陶瓷Kyocera亦完全中止一切CONTAX產品維修服務,一個時代的終結,心有戚戚然,故此撰文聊表心意。
Zeiss旗下鏡頭系列眾多,中幅諸系鏡頭自是頂級,可惜只是淺嘗,日後另文再議。真正使用較長的系列只有CONTAX C/Y、N、G,其中C/Y系橫跨三十年生產年期,名鏡輩出,成像性格各不同,如21/2.8、100/2、100-300/4.5-5.6之類成像剛銳,如35/1.4、50/1.4、85/1.4各級光圈成像變化多端,如85/2.8、180/2.8細膩柔美⋯⋯
可惜,人生苦短,俗務纏身;誠然天下之大,豈止菜頭一家,大戰結束後數十年名鏡輩出,惜余荷包乾澀,又哪能一一細味?苦無良策,只好憑書寄意,收下系列書Only Zeiss二冊。其實二冊幾年前已經收入,I卷為英文,II卷為日文。前者雖然內容易懂,但相片質素較低,另外後者收錄的C/Y系列亦較齊全,並包括了G系,故此只留下了它。
內裡圖文繁多,可惜不諳日文,不然樂趣更多。僅奉上幾頁書影。
鏡頭介紹,除了C/Y早期AE系列後停產的鏡頭(如40-80/3.5、70-210/3.5),基本都齊全了,也包括G系6鏡:
設計理念,儘管一山還有一山高,135世界裡Contarex系列的光學在我眼裡才是菜的攝影鏡頭最高點,然而整個CONTAX系列可貴則是成本與質素最佳的平衡⋯⋯如果可以,還我當年CONTAX的明暗階調來:
結語:也許大家覺得本文只是舊調重彈(見舊文死與重生——淺談CONTAX/Yashica系列),對的,正正因為CONTAX年代的鏡頭令人念念不忘,相比之下往後的ZF/ZM/Otus/Touit雖說光學表現不俗,但特色漸失,更像一家副廠而非昔日的光學皇者,甚至被日本廠商反客為主牽著鼻子走(尤以ZM之於VM,Otus之於Sigma Art,Touit之於Sony)。或者屬於我和CONTAX的年代早已在十年前逝去,只是個人執念太重想扭轉因果而已⋯⋯
據熟英日文的朋友說,看看圖片就好,英文翻譯不知所云…..
最終只留下Only Zeiss II了
同感同感。唉!
我一生只買了一支ZM,是評價較高的50/1.5 Macro. 一試,很陌生的,完全沒有我熟悉喜愛的CY味道嗎,急急賣了。
再來一支ZF100 macro, 對CY100傾心的我想新鏡賣解像度,100再加macro應不會錯。結果也是一次拍攝便放走了。
頭也不回,就如傷我甚深的戀人般,充滿失望。。。
更珍惜手上擁有的Contax CY/G/N/645. 只入不放了!
ZM/ZF系列絕對是失敗之作,與Cosina為伍人家只會做出近似VM系列水平的鏡頭⋯⋯我不敢說C/Y鏡頭是世界一等一,但最少是蔡司應有的實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