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緣影——Tokyo Kogaku Topcor L39標準鏡系列 (下)

上文先後買入的50/2與50/1.5表現令人驚喜,一鼓作氣再收入Leotax相機搭配的Simlar 50/3.5 。對我來說這是真正的kit lens,因為縮頭(collapsible)設計使鏡頭可以完全收納進機身,與機身融為一體,誇張點說將一台Leica III系相機變成口袋機,將135底片便攜的初衷發揮極致。

548738_299428710171547_1276004157_n

同樣是四片三組Tessar copy,幾乎是各家廠商必爭之地,鏡組設計簡單,理應表現相當接近,反過來說從細微的成像差異更能看出各家的審美取向。

photo (1)

我的是早期Simlar版本,鏡身樣子不同,書上的後期版倒與Konishiroku(小西六即Konica前身)50/3.5幾乎一模一樣。我的早期版本因光圈設在前鏡邊緣,其實使用上極不方便,因此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全開光圈拍攝。

古早的設計,最適合使用於黑白攝影,彩色拍攝略嫌色彩太清淡,但光暗過渡極為細緻。

全開光圈邊緣解像力還是有些衰減。

細密如貓毛都能一一解像。

在黑白底片表現令人驚喜,當然Rollei 80S底片和Rodinal沖劑應記一功。

在CLE可以將鏡頭縮入機身,活像機身蓋一樣,只是光圈較小,加上平日愛好收購各種鏡頭使用,大部分時間都將它束之高閣。另外還有一支Rigid非縮頭版,光學相同但便宜得多,只是如果是這樣的體積真的不如購入50/2。

介紹過最早期的rangefinder標準鏡頭,接下來便是最後期的50/1.8。

與後期50/2使用一樣的鏡筒,前組稍大一點,而鏡片鍍鏌呈鮮藍色,相關的鏡頭資料都找不到,推斷是與50/2相近的對稱式設計。現時極為罕有,在網上拍賣見過不多於三次⋯⋯

6045822418_137b58af32_z

可惜沒再拍多幾張鏡身照片留念。

在香港好少看到這麼清澈的天空。

藍得迷人,EBX正片應記一功。

鏡頭反差和飽和度都是比較高,暗位細節尚可。

當時買下的鏡頭品相不佳,鏡組內已有霧化,一抹便刮花就好像某些Canon L39鏡頭一樣。因為色彩鮮銳的傾向與前作50/2差不多,都沒再抽空多試。

最後要說最不起眼的兄弟Leonon 50/2。其實名字源於Leotax,就是生產Leotax的公司昭和光學(Showa Optical)自行製造的鏡頭供Leotax相機使用。

photo 1

不知怎的此鏡外殼很容易變成古銅色⋯⋯造工尚算沉穩,但感覺還是較Topcor鏡頭差。

全開光圈成像較鬆散。

晴天時色彩還是挺可以的。

至1957年,東京光學公司開發了首台單反,也放棄旁軸系列。

Topcor L39 Lens:

Topcor 3.5cm/2.8

Simlar/Topcor 5cm/1.5, Topcor 5cm/1.8, Topcor 5cm/2 (V1-4), Topcor 5cm/2.8, Simlar/Topcor 5cm/3.5

Topcor 9cm/3.5

後記:從新翻查資料,發現一些資料在此記下。

Simlar一名,據說來自東京光學公司所在的Shimura, Tokyo(東京志村),除了作為一系列攝影鏡頭的名字,也是戰爭期間一系列超高性能的鏡頭共用的名銜,包括Simlar 50/0.7, 130/1, 180/1.5, 200/2。

Topcon名下的單反雖然現在與NCMPO各家相比名不經傳,但實則極為先進精良,開發了世界首台TTL測光的Topcon RE Super,甚至在65年美國海軍裝備承包競標壓倒Nikon F等產品成為軍隊的攝影器材。至21世紀Cosina公司出品的Bessaflex其實也有著濃重的RE Super影子,而搭配的Auto Topcor 58/1.4鏡頭更老實不客氣寫上Tokyo Kogaku的名字。

除了135小畫幅,其實東京光學公司也花上不少心力在中大片幅上,如彷Rollleiflex的Primoflex、 Topcon大片幅鏡頭,而中大片幅拍友熟悉的Horseman也是東京光學旗下產品。最終多少輝煌都逃不過歲月不饒人,八十年代東京光學公司漸漸退出攝影市場,專注於測量儀器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