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身改裝Thin Filter前,雖然一直期待完全解放RF鏡頭的實力,卻一直都擔心色彩反應改變了,要花時間適應。
改裝0.75mm thin filter後感覺色彩較原來稍紅,可能是它比原裝的對紅色可見光穿透率更高,也有機會是有殘餘紅外線的作用。
最近有緣入手Leica M8時代的名物——UV-IR Cut filter,有空(不科學)測試一下究竟Thin Filter有否受紅外線影響。
(Photo credit: B+W)
在Leica M8年代,似乎廠家已經發現使用RF鏡頭,鏡後距離短的情況下,原本在Sensor上的UV-IR filter造成額外折射,對入射角大的RF廣角鏡頭邊位成像影響甚大,雖然機身的APS-H 10M CCD較135片幅小,邊緣光線入射角較後者小,卻仍然受到影響,故此予以移除。副作用是殘餘紅外線與紫外線也被CCD捕捉到,深色衣服等等都變成紫色,嚴重影響畫面白平衡,後來放棄拍彩色改為黑白好了。
有無UV-IR各拍一張,然後每張用Capture One的5000K與機身自動白平衡各出一張。
圖1左上:With UV-IR Cut, colour temperature 5000K
圖2右上:Without UV-IR Cut, colour temperature 5000K
圖3左下:Without UV-IR Cut, A7RIII auto WB
圖4右下:With UV-IR Cut, A7RIII auto WB
圖5:Sony原裝與美國Kolari Vision的frequency response。
(Photo credit: Kolari Vision)
圖6:台灣NKIR的thin filter frequency response
(Photo credit: NK Chang)
由圖1與2比較可見,改裝thin filter後,與原生的色彩反應有差異,因此在同一色溫設定下會較紅,也是預料之中。更新:根據高人解說,其實由以上Thin Filter與UV-IR Cut的frequency response來看,前者在700nm後的cutoff比後者更佳,因此沒加UV-IR Cut畫面稍紅是由於可見加了UV-IR Cut本身紅光衰減(675nm到700nm)所致。
圖4理應是最接近原廠機身隔絕UV與IR自動白平衡的情況,可惜沒有原廠未改裝前機身作比較。
由圖3與4比較,自動白平衡下機身還是會適應新的色溫,因此有無UV-IR Cut其實分別不大。
然後比較原裝與改裝後的transmission curve,前者大概到575nm已經衰減到70%,後者也差不多,只是中間的穿透率還是高得多。
由此可見,UV-IR Cut還是用途不大,不如用一般多層鍍鏌UV,可見光穿透率會高得多,更重要是frequency response更平順。
如果還是覺得改裝後變得偏紅了,可以使用自動白平衡下的白平衡調整。
由Leica M8開始以光譜為代價達到更佳銳度,到現在改裝後魚與熊掌兼得,對我來說Leica M的優勢只餘下Rangefinder操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