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反時代——Sony A7III (preview)

三月中A7III宣佈推出後,雖然$17490連配件(電池、64G SD及一點都不中用的相機袋)真的比預計的訂價貴,還是咬緊牙關訂了。訂機當日Sony Store更說網上訂貨已經爆滿,只能到門市訂到最快三月底取機,錯過了當天預訂就要等到五月,香港人的購買力實在可怕XD。

收到機身後,在家很簡單試了幾張相後,二話不說寄到台灣進行Thin Filter改裝,反正當時用慣的Capture One仍未支援此機的raw,不如先行改裝。經過NK師傅的努力,終於完成改裝並寄回,老實說,收到後立即去試機衝動並沒有A7RII初試的時候強烈。

此機特點包括:

  • 24MP full frame BSI CMOS sensor
  • 93% autofocus coverage (693 phase detection points, 425 for contrast detection)
  • Oversampled 4K/24p video taken from full width 6K (cropped-in 5K for 30p)
  • In-body image stabilization
  • 10 fps continuous shooting
  • 2.36m dot OLED viewfinder, 0.78x magnification
  • AF joystick
  • Touchscreen
  • Larger, ‘Z-type’ battery (CIPA rated to 710 shots)
  • Dual SD memory card slots
  • USB 3.1 Type C

Sony似乎銳意以其電子科技作賣點,同一代機身幾個型號,大部分規格分野源於其搭載CMOS的分別,決定了像素、感光度、對焦能力、連拍、錄影等規格。

24M CMOS,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A900,後來的A99、RX1、A7、A7II、A9都一直沿用,堪稱六朝元老,足足經歷十年時光,只是途中加上PDAF、Stacked CMOS等升級。24M BSI CMOS,根據DPreivew的動態範圍測試,連ISO100/640 dual gain的特徵都與42M BSI CMOS一模一樣,動態範圍同樣在ISO 640突然不跌反升,可以證明兩者同宗,明顯是原來A7RII首次使用的42M BSI CMOS的技術下製造出來,反過來說是全新的工藝普及版。在R2使用Biogon型鏡頭,未改thin filter情況下雖然四角解像力仍然低下,但已經好於A7的24M CMOS,BSI重要性可見一斑。此機像素較低,搭配RF鏡頭理應更出色吧?

另外,此CMOS支援全幅Oversampled 4K拍攝,對拍片用家用來說應是喜訊,只是我實在不懂拍片,有緣再認真鑽研吧。

img_3901

10fps連拍,比A9少了一半,但對大部用戶來說是綽綽有餘,而且已經是別廠頂級單反的規格,多得無反高度電子化的優勢,減省機械組件及其運動時間,速度拋離單反只是時間問題,甚至如Olympus Pro Capture般直接在錄影擷取畫面作拍攝,單反年代時實在不敢想像。全電子快門終於支援14bit及連拍,雖然readout time遠不如A9的快,對應人造光源問題較大,只是這樣的進化看來,連快門組件都被電子快門取代是時間問題。

USB 3.1線路及雙SD卡插糟,多得三代機全新的底板,終於擺脫那個愚蠢的35MB/s傳輸極限,整體機身的運作度都好上不少。而雙SD卡一作主力一作備份,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代機換上新型Z電池,電量比以往多接近一倍,一粒電拍了半天可能只耗上1/3電力,買個副廠雙電charger,更可以插外置電源邊走邊充電。某些hater再批評無反電量不夠的話,只是反映他們與某些廠商一樣故步自封。

甫拿上手,第一印象除了是機身又變重了(笑),就是手柄非常好拿捏,甚至有接近A850的手感。機背的按鈕與二代比有大幅改善,AF On、AEL、Track Point與Movie都落在合適的位置,而且全機的按鈕阻力感經過改良,尤其是shutter release稍微突起,按鈕行程雖然較以前長,半按對焦後,再向下按一點就拍攝,比以前按到盡頭來得穩定,手感堪比soft release。

img_3900

插上RF鏡頭,雖然LCD與EVF像素都較R3低,但配以峰值對焦一樣容易手動對焦,甚至比好多中階單反的OVF清楚。至於自動對焦方面,時間匆匆沒借來自動對焦鏡頭測試,只用上天工自動接環,今次三代機連天工接環都支援eye AF,實在佛心。

功能愈來愈多,菜單自然變得愈來愈混亂,這是幾代機以來的問題,而且每況愈下,曾經借來朋友的R3拍婚禮,某些設定要匆忙間進入菜單更改實在如大海撈針。還好機身大部分按鈕與Fn菜單都可以customize,設定後便永遠不用再進入此地獄⋯⋯

使用了大概一星期,最大的感受是三代機明顯不像前兩代般,一味只以「技術」作賣點,而是大幅提升使用體驗,終於是台像樣的相機而非電子玩具。機身造工更緊緻,由插鏡頭上mount明顯感受得到。開機與運作反應與穩定性都提升了,連帶使用天工G或M自動轉接環比以前順暢,快門反應更爽快而只有極輕微震動,曝光與白平衡頗為精準,連後製都節省不少時間。時間有限,之後另文再詳細寫寫此機吧。

改了Thin Filter的成像,絕對不會令人失望。令人失望的往往只有自己的技術。

DSC00229

DSC00275

DSC00303

DSC00703

小結:我聽聞,百多年前汽車剛推出時,開馬車的人大力恥笑挖苦,然而若干年後又是甚麼光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