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霸氣——Plaubel Makina 67

“When I want to read a novel, I write one. ” Benjamin Distaeli

曾幾何時,總會覺得器材尋尋覓覓但都未如理想,年月積累,最終趨於平靜,安然接受它們不足的地方。

(常餐快餐特餐,來來回回,選擇困難……)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jsjSLYDEWg]

七十年代,相機當然更沒有今天的完善。相機代理商土屋商社,老闆土屋居雄,雖然販售過各式各樣的裝備,仍未滿足,不安本份,越俎代庖開始製作理想中的相機。

$(KGrHqZHJEME+c5tVfZdBQFo17mhZw~~60_57

先收購了五十多年歷史的德國中片幅相機Plaubel Makina的商標和設計,交由日本Konica改進並製造機身。Konica認為鏡頭也應該由它負責,但土屋直接回絕,認為它的鏡頭未如理想,堅持由Nikon製作80/2.8鏡頭。然而Nikon雖然有生產大片幅鏡頭,及為Bronica製作中幅鏡頭,但這支鏡頭卻專為此機設計,可謂隆重其事。

環觀當時主流的6×6或以上的中片幅相機,如Rolleiflex、Mamiya RB 67/RZ 67、Pentax 67、Fuji GW690/GSW690及幾種press camera等等,體積因片幅問題,一闊三大,而較老舊的風琴機,摺合後小巧,但整體規格較落後,更大問題是風琴皮腹極為脆弱……

選擇了可摺合旁軸機身,最大優點是體積細小。原來的Plaubel Makina相機是可換鏡的中幅旁軸,這台則被設計成不可換鏡,可能是為了簡約考量吧。機身摺合後,感覺像本書一樣,本以為只比Fujifilm GS645稍重,卻感手心一沉,原來有著與體積不對稱的重量。

$T2eC16hHJHIE9nysfp0QBQFo1+mNr!~~60_57

針對絕大部分風琴機的缺點,感覺機身最落重本打造就是金屬支架皮腹結構。與大部分的風琴機不同,此機並非揭開而是向前拉開,可見其高強度的金屬支架結構,支架內是皮腹,應該是塑膠製而非一般布料材質,頗為『硬淨』。機身在摺合狀態時,有時需快速進行拍攝,便左手按著鏡頭釋放掣,右手持機,稍微將機身用力向下一甩即可彈出鏡頭拍攝(危險動作如無必要請勿模仿),機身強度可見一斑。感謝這個別具匠心的設計,使推出三十年後不少機身狀態依然完好,不用為漏光擔驚受怕,這種超越同儕的可靠性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使它二手價格高企……

$T2eC16VHJF8E9nnC7NzMBQFo2RmuQQ~~60_57

機身其餘功能從簡,測距連動、測光等功能不過不失。對焦環設於機身方而非一般風琴機的鏡頭上,機身支架移動鏡頭對焦,好處是測距連動與鏡頭對焦的互動設計更簡單。快門掣清爽俐落,使用感覺不錯。

使用上Nikkor鏡頭,成像一如所料地硬朗鮮明,配合6X7片幅,於135等效焦距約為40mm,中幅上的Nikkor鏡比135格式的多一份細緻……6X7片幅,在日本中幅機常見,據說日本攝影師認為這比例較適合商業攝影,可能日系廠也為了避開歐系Rolleiflex和Hasselblad 6X6的夾擊而轉戰6X7。

成像,自行判斷吧。

自評:成像沒甚驚喜,中幅世界強敵環伺,日系Fujinon/Pentax,德系Zeiss/Schneider/Rodenstock,人才輩出,此Nikkor難有立足之地。

1978年面世的相機,到現在二手價格仍然高企不下,良品近一萬港幣。不少人都認為這樣的價錢已經有各種更好中幅的選擇,如Mamiya、Rolleiflex、Pentax、Fujifilm等等……事實的確如此,實用意義上此機機身功能稍微簡單,鏡頭表現也談不上突出。但我更欣賞此機的小巧沉穩,使用方便得幾乎可以當為135相機使用,這些都不是規格能夠反映,只有深入使用才能體會。更重要是凝聚製作者將理想化為現實,無視大眾目光這種異常的執著,也所謂,「愛」。

結語:不求理解,但求盡心……千山獨行,名曰霸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