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我心——Ricoh GR III使用體驗

一如以往,開箱文就免了,直接說說使用體驗吧。

這一代最大改變,應數簡化按鈕而加入Touch LCD操作。本來都對這樣的改變甚抱懷疑,覺得犠牲了GR的操控精神而向手機操作靠攏以吸引新用家。然而十幾日實拍的結論是:

GR III青出於藍。

操控

以往使用GR II,自己會在Snap抓拍模式或單次AF間切換,前者最常用是2.5m與5m對焦距離,收光圈到4或5.6,使用Auto ISO拍攝,到現在也不例外。原來的ADJ桿左右撥變成+/- EV,Fn鍵減少至一顆,取而代之是機身收細與Touch LCD操作,乍看還真令人汗顏。這年代手機發展至此,還堅持入手P&S相機拍攝的,除了講究畫質,更加追求操控性,如果連後者都保留不住,實在有愧一眾GR系前輩們。

使用了半個月,我歸納了幾點重要改變:

  1. Touch LCD操作,早在Olympus OM-D EM-5的時候已經成熟,此機反應也不例外。而在此機更好玩的地方,就是無論Snap mode與否都可以輕按LCD立即單次AF拍攝,連以往切換對焦模式的時間都省卻了。
  2. 按下ISO扭再按Fn就可以切換自動感光度,頗為貼心。機身多了一個圓型轉盤,但暫時沒有甚麼有用的custom function(!),希望日後可以像Sony機身用來改變感光度。
  3. 以往需要使用ADJ桿的菜單改變Snap mode的對焦距離,如今按著微距掣再撥動前轉盤,即可切換。當初最擔心ADJ桿操作,都被其他捷徑取代了。

以上三點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改變,而且這種改善都是令人欣賞。其他機身重大改變包括:

  1. 機身縮小,加上三軸防手震帶來的重量,最好是拆掉那個裝飾膠圈,好讓手指有多點位置拿捏機身。
  2. 今次機身的採用24M APS-C CMOS,此CMOS支援PDAF,雖然未如Sony以全PDAF運作,而要最終需要CDAF確認,但對焦速度如以上片段已經可以實用有餘。
  3. 可能由於以上的新功能,電池續航力較以往差,而且發熱頗快,別家連續拍片幾十分鐘會過熱,想不到此機光拍攝已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一整天拍攝的話最好關掉顯示或者關機(反正開機到拍攝時滯不足1秒),而且帶多一兩塊電池。

畫質

至於畫質,我想說的是,對於二千年後的現代鏡頭,多得科技進步,我一般都不擔心解像力等等表現,這支鏡頭也不例外,而為了機身更加小巧,鏡頭改為6片4組設計,更支援1:3微距(雖然對我完全沒用處)。另外,就算全開光圈,一般街拍距離下幾乎毫無景深可言,

關於其CMOS,一是像素提升了,留下更多空間作裁相用,有些時候還是不願意走得太近;二是高感光度表現大有改進,就算是ISO 3200在低光都可接受,只是可能太過習慣Sony的黑科技,這台的動態範圍相對沒那麼寬容,over或under的細節還是有點影響,有可能是NR問題要詳細探討。

感言

其實我都稱不上GR fans,除了用過幾年GXR的A12 M Mount配搭手動鏡,就是從損友借來的GR II斷斷續續拍過幾個月。雖然其機能只是2013年的GR稍微加強而已,卻喜歡它多於同期擁有的而先進得多的RX100V。

其實甚麼135FF、甚至曲面sensor對我來說毫不重要,只要性能不過不失,寧願廠商多花心思調校影像引擎上,而非一味在比拼規格。有人問我是否推介此機,我只能說這是台針對小眾的機身,但坊間不少評測還在千篇一律的測試解像力、動態範圍之類,只教我哭笑不得,因為此機的優勢在於拍攝體驗,一種可以忘卻機身而全情投入拍攝的經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