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系列——Canon 50mm f1.5 L39與Zeiss Sonnar 50mm f1.5

人心無滿足,我們總是坐這山,望那山,期待著更精美高級的器材。但對於荷包乾硬而企及菜奶ACDK等等等等的朋友如筆者,更著望蔗渣價錢燒鵝味道,inevitable。

香港某作曲人被指其歌曲抄襲,反擊指音樂只是七個音組成,不免相似云云……鏡頭亦如是,在當年玻璃種類與鍍鏌技術有限情況下,對鏡組數量造成極大限制。要製作出某一規格鏡頭,不免有意無意使用相近設計,不過最終成像如何還是有著很多因素影響。

話說某日有緣求得Canon 50mm f1.5 L39,素有聽聞它異常小巧的鏡身(比同門的50/1.8更小),卻身懷大光圈,感謝源自Zeiss(蔡司)的Sonnar設計造就如此銘鏡。

(山寨菜鏡拍菜)

左起:50/1.2, 50/1.4, 50/1.5, 50/1.8 V1, 50/1.8 V2, 50/1.9 collapsible

可見其體積之小,再看看原版與彷製兩鏡比較:

設計圖:

可見兩者設計雷同。Zeiss Sonnar 50/1.5早於二次大戰前(1932年)已經發行,當時玻璃透光率低下(蔡司T鍍鏌於1937年發明,首先用於軍用望遠鏡),故此相對鏡組簡單的Sonnar大行其道,持續生產經歷了二次大戰、戰後、冷戰(主要西德生產)的時光。

1945年,德國即將戰敗,蔡司公司由於在Jena,蘇聯佔領區一方(即戰後東德),先來的美軍當然不想這樣的寶物落在對頭手中,把廠房和人員轉移到Stuttgart,果然不出所料剩下的物資被蘇軍掠奪一空。自此公司被一分為二,東德剩餘的廠房重建為Zeiss Jena,西德的重新安置於Oberkochen為Zeiss Opton。

戰後德國名下的專利也被廢除,於是諸多工業製品,包括相機與鏡頭也在各工業大國被大量彷製。日本人包括精機光學、日本光學、千代田光學也不放過舊日老朋友的資產,不少產品也是照抄Leica與Contax的相機和鏡頭。抄也有好壞之分,顯然Canon不是像Galaxy Tab抄iPad那種水平的抄襲者。50年代隨Canon IVSb一起發售的Canon 50/1.5鏡頭,到現在看還覺得寶刀未老。

先看造工,我手上的Zeiss Jena Sonnar,少有的L39接口,應該是戰爭期間或戰後生產,手感奇差,輕飄飄如膠鏡的感覺,實因為物資短缺用上鋁而非黃銅作材料,代價是材質較軟較易磨蝕,可能戰後Zeiss Opton造工會較好。反之Canon用上黃銅當然質感比較沉穩。

實拍,結果用Canon拍的數量遠高於Zeiss Sonnar,歸咎於Sonnar實在太容易flare,全開光圈至f2.8也帶著光暈,四角解像力衰減頗快,喜歡老鏡的人或者會覺得拍出來很畫意,但對我來說太over了。 收光圈至f4解像力有不少改進,但仍殘餘球面像差造成的光暈。

Sample by Sonnar 50/1.5

我投降了,再上圖人家說我是打手,打擊Zeiss和二手佬……(其實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很愛蔡司,此乃愛之深,責之切) 反觀Canon,全開光圈柔和但仍保留合理銳度,第一眼看感覺是像CONTAX 85/1.4拍的。 收光圈一下,銳度提升不少,色彩飽和:

Sample by Canon 50/1.5

或者蔡司工程師們看到同一設計能有如此效能增幅,深感震驚?

結語:某些牌子受人吹捧,明明瑕疵都可以吹成鏡味(Leica glow?)。那些明明很好用的兵器,卻因為種種歷史原因被埋沒,我深感可惜,故此希望略盡綿力,重新發掘出隱世名鏡於各位眼前。

5 thoughts on “山寨系列——Canon 50mm f1.5 L39與Zeiss Sonnar 50mm f1.5

  1. 我手上有枝contax rf sonnar 5cm/1.5*T,標示是5cm但有T*,手功不錯,全開成像很好,不利但可接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