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固窮——七工匠50mm f1.1(開箱文)

七工匠(7artisans)50/1.1,在淘寶官方賣家,只需二千人仔(RMB)一支50/1.1,單是CP值已經有足夠理由入手。

不消三日便送到手上,包裝小巧卻異常沉重。


一打開包裝,看到螺絲批時我不禁面色一沉,果然如傳聞中有機會要用家自行調整對焦連動。還好旁邊附送的focus tab實在貼心,手動對焦時手感好上不少。


廠商非常「貼心」地送上調焦指引和focus chart,實在哭笑不得。


然後才是合格證(習總控:「請問這是正式錄取的鏡頭嗎?」)和說明書。


終於到了鏡頭本尊。

原來鏡頭佔了全盒大部分重量,手感頗為沉重。光圈環就如早期鏡頭一樣,每級光圈縮放呈非線性,而且是無段光圈,拍攝時無論是觀景器看還是盲拍,不看光圈尺調較光圈還是比較麻煩。

使用55mm口徑濾鏡。鏡中12片光圈葉,就算收到f2光圈都有不錯的圓形。


居然有M Mount的6 bit鏡頭記認,應該屬於Noctilux-M 50/1。金色的是測距連動桿,只要扭鬆螺絲即可自行調整鏡頭的測距連動。

後組頗為突出,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這樣的設計。不過安裝到相機時,一不小心後組就有機會碰到接口邊的測距連動裝置。

光學結構與MS-Optical 50/1.1有幾分相似,真正Sonnar設計,在這個年代恐怕已是絕無僅有,現今只當它是貼牌商標的Zeiss也為之黯然吧。

左起:七工匠50/1.1、Leica Summilux-M 50/1.4 V3、Leica Summarit 40/2.4,七工匠還真的挺忠實抄襲Leica鏡頭的外觀。

剛好從損友手上借來M9P與它合照。


平日午飯時間流連中上環掃街幾張。我的Capture One 10只是Sony版,不能後製其他相機的raw,還好Phaseone佛心地可以直出成tiff,再用Lightroom 5調整,當然後製空間沒原裝raw好。

L1012647

L1012654

L1012675

L1012702

小結:收到f1.4已有可接受的銳度,至於色彩反正後製時可以加上各種preset自然不成問題,尤其光線好時立體感真不錯,整體觀感最少比福仔50/1.1好了。儘管好多人對大陸鏡頭還帶有懷疑眼光,卻對Kickstarter的老翻東德如此寬容,只好以君子固窮勉之。

17 thoughts on “君子固窮——七工匠50mm f1.1(開箱文)

  1. 我滿好奇一件事,如果光貼照片,不寫使用什麼鏡頭,甚至假裝是用Leica鏡頭,有多少人能單從照片看出是否用Leica鏡頭拍出來的?

    1. 你好,有些性格特別突出的奶鏡如35/1.4 Asph、50/1、50/1.4 Asph,在某些場景的確會較出色而個性明顯,退一步說,低光下我以前用過的幾支奶鏡都很吸引,但反過來說,其實不同鏡頭有不同性格,奶鏡也不過是無數品牌的其中之一,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買自己喜歡的就好了,亦沒必要貶低他人自抬身價,而我對七工匠都十分滿意,因此賣走了M50/1.4 V3

      1. 我到不是在貶低誰,而是我滿好奇的是若只有照片,而沒有其他鏡頭介紹,甚至故意寫是Leica鏡頭拍的(不寫哪顆鏡頭),那麼會不會有人一眼看出這不是Leica鏡頭拍的?我的意思是,使用什麼鏡頭是個人問題,但照片本身所傳遞的畫面訊息似乎更為重要。
        也就是說我看了你的照片,我可以忽略鏡頭的表現,而只注意畫面所呈現的。

        1. 了解的,我意思是有些人非奶不可,又或者是無法欣賞其他品牌
          我覺得現今玩器材的角度來說,數碼拍攝比底片難掌握得多,因為底片尤其正片選好了,拍出來的效果一般有質素保證。數碼則不然,直出的很老實說沒幾家教人滿意,後製的話似乎很多人不情願

          1. Fuji X系列用過嗎?有些人喜歡他的顏色,不過說實在,現在數位後很多照片的顏色多很飽和,也很銳利,老鏡還是有特色。

        1. 其實我只是借過二代與三代50/1用過,可惜較經典的一與四代就緣慳一面,但很粗疏說,二代與35/2六枚色彩相似,三代又與35/2七枚相似,想當然爾四代與九十年代非球面興起又近似吧

  2. 另外,現今數碼氾濫,無論器材獲得到分享照片都容易得多,但我覺得好多人連相機操作如手動對焦都有困難,老鏡表現亦不見得適應數碼,故此連拍照都已經花功夫,更不消說花心思要呈現甚麼攝影想法
    而關於奶鏡,其實好多攝影名家的照片看了也看不出是什麼鏡頭拍,什麼鏡頭拍也無關重要,用得順手的就好了,現今數碼後製盛行,其實用哪個raw converter可能比鏡頭影響更大

    1. 有一點是真的,現在照片、器材、資訊取得很容意,幾乎到了人人都是攝影師了,可是我看蔣載榮老師的書,裡頭有一段話真的說的真,簡言之就是少了創新,很多有名的都是在畫面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器材上,有愛用的品牌是個人的事,另外就是美學的教育夠不夠

      1. 現在Internet雖然普及,但人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自我成長不見得比以前多,反而圍爐取暖互相吹捧的多,隨便打開些常見的攝影群組,打著某些老鏡名號如ACDK可能拍路邊一坨屎都會有人讚好,在這種環境下怎會令人攝影進步,反而更花心神去追逐器材好了,趨炎附勢是人的本性,終究美學不是人人能懂,所以說缺乏美學教育也可能是原因,

        1. 真的,取暖的很多,比較早以前寫器材文有的真的很深入,雖我自己也用Leica,但美學不強化對拍照就很容易不知所云,景可以到處框,但為什麼這樣拍,甚志只是在模仿大師,自己的觀點是什麼,人人都能拍照下,拍照少了很多嚴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