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潤的藍——Minolta AF 35mm f1.4G

我聽聞,35/1.4代表了Minolta的核心價值,名曰油潤。

十多年前,美麗華地庫飯堂還未消失,經常有影友相聚該處交流攝影心得,當時底片仍佔主流,多不勝數的135、120以至45正片紛陳於席上,燈箱輝映著幻燈片的浮光掠影。某影友於新疆拍攝,作品滿載而歸,Fujifilm TX-1拍的135長幅固然特別,Super EBC Fujinon鏡頭略帶誇張的色彩與反差的成像,更非現今的數碼系列能相提並論。翻著一疊疊的作品,拍攝小物的幾格卻特別吸引眼球:本應好普通的一盤士多啤梨,底片上呈現出油得發亮的效果,由焦內到焦外漸漸化開。敢問是哪支鏡頭的作品?原來正是Minolta AF 35/1.4G。

當時在學,荷包乾澀,自然不敢奢望。直至好多年後,重投Minolta AF的時間,終於在日本雅虎入手。

photo 1
身為G鏡一員,造工自然絕不欺場,全金屬鏡身上的焗漆,遠比慢G 28-70/2.8的穩固。濾鏡口徑為55mm,鏡身短小,僅比手動的Nikkor AI 35/1.4大一點,更成為AF世界裡最小的35/1.4,而且是內對焦設計,由無限遠到最近對焦0.3m,對焦行程實際移動不多。鏡身有著與其體積不相稱的重量,可能大部分鏡片都是玻璃,而據Minolta Lens Spirit一書所述,內有一片(當時仍屬少有)模鑄(glass mold)非球面鏡片,遠比現今大行其道的塑膠非球面昂貴。

最初於底片上使用,油潤的色彩就如記憶中的一樣(儘管out focus了)

後來更多時間是使用第一代Minolta AF 35/1.4,除了外觀與光圈葉,最主要分別在於那塊非球面鏡片,據說是由研磨工藝製造。實拍感覺還是有點差別,主要是G鏡看來較銳利,相對地一代鏡頭則更柔美,當然差別小得恐怕不作AB比較根本看不出來。

有人問廣角大光圈的價值何在?現實是除了拍人像外,大部分時間都不需要大光圈,甚至小光圈鏡頭由於設計簡單,成像更銳利。對我而言,這支鏡頭的柔和與銳利之間變化的魅力更甚於其光圈數字。

大光圈拍人像,尤其背光後再推高仍不失細節。

人景紀錄,主體分離感頗強。

夜間燈光,主體層次豐富而油潤立體。

柔和的描寫,把現場的氣氛寫意呈現。

人像以外,一般街拍等等攝影當然都表現到其魅力。

最終這支鏡頭陪伴了我相當長的時間,由過去的A850到現在的A7RII,只是可惜在後者使用的成像吸引力竟不及前者,實在無法理解。

E Mount的FE 35/1.4 ZA雖性能強橫,然而更無法忘懷的,還是Minolta AF 35/1.4G的味道。

One thought on “油潤的藍——Minolta AF 35mm f1.4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