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創作——吉卜力之亂/賢者之石/印象派與攝影

忽爾在Threads等等看到大量似曾相識的風格,原來是ChatGPT推出吉卜力(Studio Ghibli)動畫風格模擬器。大量老梗meme立即被重製,同時衛道之士也大力躂伐這種廉價風格複製與抄襲、剽竊無異,宮老批評AI動畫言論的言論自然也被翻出並不斷轉載。而我認為問題分兩部分:

  1. AI繪畫
  2. 模擬吉卜力畫風

先討論畫風部分:模仿他人風格作畫自古有之,模仿吉卜力作畫風格沒有比其他模仿更高尚或低賤,反之就算你我等等凡人就算能完美複製這種畫風,也不會達到吉卜力的高度,這點是顯然易見。

多年前,我曾經認真學習繪畫,也曾經能夢想畫出莫奈(Claude Monet)般的畫作,只是事與願違,事倍功半,可能先天(手殘)後天(努力)同樣不足吧。另一邊廂,圖像生成由幾年前Midjourney興起,到後來Stable Diffusion、FLUX等等平台加入競爭,百花齊放,由當紅的吉卜力風到幾可亂真照片般的生成都包羅萬有,更發展出Sora一類影片生成!

左邊自己慘不忍睹的作品,右為AI增強後的結果,還好AI還是認得是顆牡丹

因此,今次的爭端是一些以往遙不可及的夢想卻忽然由神壇跌下:一個畫家經過大量訓練,再付出心力和時間才能作畫,變成誰都能打幾句prompt讓AI在數秒後產出;好像人人都得到了賢者之石,不需付出代價就能得到結果,當然實際被忽略的代價是GPU訓練(training)與推斷(inference)時消耗的能量,但看來總比由零開始學習繪畫消耗的時間心力划算吧?

這又令我想起攝影術在十九世紀面世的情況:此前的繪畫風格大多以嚴謹的光影寫實見稱,到十九世紀中葉,銀版攝影法(Daguerreotype)崛起,同樣對繪畫造成衝擊,當寫實技法再強大也不如一張照片真實時,人們不得不探索其他藝術可能性;儘管未必有直接因果關係,但寫意的印象派也隨之成為新的時尚,不得不說與攝影的影響有一定的關係;另外,有些攝影師又認為攝影單純紀錄現實太過直白單調,結果又發展出畫意攝影(pictoralism),使用各式濾鏡等等,模仿繪畫的效果,強調更多的美感與情感,試圖將攝影提升到與繪畫同等的地位。

習畫繪畫的努力變成多餘,招來悲憤也是意料之中吧?

所以,科技躍進顛覆了當代原有的範式,正如現在想恐怕沒多少人會選擇枯坐終日去得到一張自己的肖像?

既然如此,在攝影早已普及的時候,為何我當時還想親手繪畫?當人人都PS、美圖時,反映真實的照片還有價值嗎?在AI生成式影像橫行的年代,創作還有意義嗎?

直接用prompt產出:A peony with white background

我認為,那視乎大家「創作」是什麼?為何「創作」?我是為了追求心中那份想像,既然手殘畫不了,使用生成式AI,最少我能經過暴力式嘗試,去達到我所想,所以創作空間反而是大了;甚至或許有一天連prompt都不用打,靠心靈傳導去製作⋯⋯因此各種技術都是外在的,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技藝何時被取代,惟有美學的追求是永恆。

後記

當網上愈來愈多生成式圖像與影片時,我還是堅持以攝影創作,我只是想在AI虛幻中,紀錄多點真實。不過寫著本文時,勾起了以往習畫的回憶,因此忽然冒起念頭,嘗試把拍花草的照片結集在另一個IG,看看自己在這路上能走多遠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