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純粹一點點使用心得和體會,故此內容有欠全面,皆因並非以全面評測為寫作目的,如果想要極詳盡的操作說明和測試請參看說明書或dpreview等等。
Sony RX1,甫推出即引起哄動——主要是價格。
更意想不到是朋友在一片討伐聲中買入此機,當然也要過過手癮,見識一下現今其中一台最昂貴、首台全幅便攜機,是物價飛漲,還是物有所值?
亮點之一:135全幅24.3M像素CMOS感光元件。感光元件與Sony單反A99相同,雖然135全幅感光元件在單反存在已久,而在體積細小的便攜機倒是首次。以往全幅相機當然都集中在拍照上(廢話),在5D MKII開創相機拍攝高清片先河,而A99因為使用SLT(半透鏡反光)結構,感光元件需要長期啟動,在耗電量、訊號處理都是一項挑戰。而克服這些困難後,把全幅感光元件擠在極有限空間中,更要應付大入射角光線的問題(盛傳Sony將推出135全幅E Mount相機)。
亮點之二:Carl Zeiss Sonnar 35/2鏡頭。Sony DC上的Zeiss以至單反的ZA鏡頭的來源素來引起不少爭拗,其實個人觀感也認為ZA其中好幾支實在名不副實,不敢說質素不高,而是看不出成像如以往的蔡司鏡頭。此35/2鏡頭為8片7組Sonnar設計,後組貼近感光元件,設計頗為緊緻,比之前供NEX相機使用的ZA24/1.8更短小,如此小型化可想而知為此鏡花上的心血必定不小。
詳細的技術細節姑且不談。朋友的相機,加裝了手柄,手持感比平常好得多,由於鏡頭粗大機身原本剩餘的手持位不多。
機頂,可見鏡頭上的光圈環(實際上是電子光圈,由機身控制光圈)、對焦環及對焦距離切換環(扭至0.2m-0.35m鏡組會向前推出,無法對焦更長的距離),機身開關、PASM轉盤和EV被償盤,+-3曝光補償範圍實用有餘。閃燈hotshoe可以安裝全新的EVF,不兼容舊有NEX系列(形同敲詐)。
機背與LCD顯示,不在此說明了,詳細看說明書。
內置水平儀,不過格線還是比較好用。
實際操作,開機、測光、存相快捷,但AF表現較差,只是我連Sigma DP2M的都忍受得,這台自然也是合格的。在對焦尤其近距時,還得善用DMF作手動對焦。
不得不說,寫下此文的主因是成像有莫大驚喜,在這追求銳度的年代,難得一見的柔美焦內與散景。
光源在後方,直接加幾級EV來拍high key人像照,可見光暗位層次都保留得不錯,只是一貫Sony色彩膚色還原較差,使用人像模式再用RAW檔後製還是帶點偏黃。
放大看眼珠的反光能看到我的倒影。
色彩,飽和卻不算過火,陰雨時間拍特別耐看。
水珠立體感很好,只是0.2m最近對焦有點乏善可陳,大概是再向前推的話沒法保證對焦精度和成像。
隔著鳥籠,在這樣的環境也看不出有二線性。
平常我都會使用DRO Auto,動態範圍較大,在機內看照片時畫面曝光會跟拍的一刻稍有不同。
無限遠拍攝,稍收光圈鏡頭解像力已經超越感光元件極限。
極少機會使用它進行夜拍,但ISO 5000的雜訊還在可接受範圍(NR已關)。
全部sample在這裡。一言蔽之,我覺得成像比Zeiss Touit系列好上一大截。
其實回歸原點,此機最受人訾議的是其驚人價格,但實際上A99機身索價近二萬,最近推出的ZA50/1.4又一萬,此機售價二萬從這個角度看並不特別昂貴。如果當成一台可換鏡無反相機來賣,這個組合可能都總值三萬多。
事實上,如果把它換上APS-C感光元件,配上相近大小的24/2鏡頭,成本和體積必然減低,也能達到相近攝影效果(其實我對淺景深不太著迷),直接與Ricoh GR等機競爭。當然,此機如果作為全幅換鏡相機的先鋒,將這裡當成試驗場把最新技術投放,都是理所當然的。
One thought on “全幅先鋒——Sony R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