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錢先決——器材投資雜談

有人說,防潮箱是一件奇妙的東西:放一個空的在這裡,過一段時間之後裡面自然就變得滿滿。

吾$也有涯,而gear也無涯。如舊文L39系統所述,單單是原裝L39鏡頭已經多不勝數,單單135相機誕生近百年,已經有無數器材選擇,中大幅的更不消說⋯⋯

我開始玩相機時,正正經歷由NCMP四大單反演變成Canon與Nikon兩極爭霸,兩者機鏡組合自然成熟而經得起各種使用考驗,不過就總令人覺得它們都只是「工具」;德國的Zeiss與Leica鏡頭,才是真正的「工藝」,兩者都被認為是光學之頂峰。

只是今非昔比,Zeiss已漸漸淡出民用攝影市場,而Leica尤如神枱般的地位就愈見穩固,彷彿那是器材的終極——

才怪。這論述成立的假設,是該品牌或鏡頭各種科學指標都能超越同儕,這樣當然客觀上不存在;而且當Sony GM等等各廠頂級鏡頭性能都愈來愈強時,這些看起來很完美的成像,又真的是大家的終極追求嗎?

又或者,追求一支高質、「有味道」的鏡頭。當然,關於Leica,我也從俗入手過Noct等等幾支具代表性的奶鏡,只是能用這樣大代價去入手的器材,當然它們本身有一定實力。但是,入手標準如果要訴諸「味道」甚至「信仰」的話,我只能說無論Leica、Zeiss以至ACDK等等都只是云云眾生其中之一,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既然如此,我何不把目光於到其他鏡頭?人云亦云自然是個安全的道路,但不是我的道路。

都是從固定鏡頭旁軸劏出的鏡頭:三支僅屬合格,兩支卻是點石成金的神鏡級,一千幾百的盲盒快感莫過於此

整個過程就好像抽盲盒一樣,抽到普普通通的倒是常態,偶爾卻遇到驚為天人(而且與價錢不成正比)那種真的喜出望外;而我更確信價格本身不過反映大多數人的觀感,只是當我要劍走偏鋒時,這已注定是一條不被理解的道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