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1954年Leica M3的降臨,意味著諸多Leica III copies快樂向上的時光嘎然而止。另一方面,單鏡反光相機漸漸興起,結果旁軸世界百家爭鳴盛況不再,剩下幾家大廠仍留在擂台上力戰下去。
五十年代上半,Canon的II/III/IV/V系旁軸相機推出各型號數以十計,至五十年代末卻幾乎只剩下它的VI-L和VI-T,產能漸漸轉移至Canonflex單反、Canonet低階旁軸甚至攝錄機等等,恐怕表示Canon也意識到與其在RF跟Leica和Nikon死鬥,不如探索其他領域,畢竟天下之大,何必偏要爭眼前一分之長短?所謂禍福相依,今日忍一時之氣最終吐氣揚眉,昔日對手倚著勝利卻裹足不前,勝負逆轉,看似無常,其實盡皆常理之中。
一時扯得太遠了,說說這台我最喜愛的VI-T。
之前V系的缺點都一一克服。快門是一體化的快慢門,由1/1000-1秒,底片計數器自動歸零,當然以現代角度看這些都只是基本不過的事情。
VI-L和VI-T分別是後者多了底部trigger過片,個人比較喜歡後者。
取景器當然是Canon獨門的可變倍率0.8/1/1.25,分別對應35、50/100、135mm鏡頭,一機涵蓋各常用焦距,實際使用甚為舒適易用,更令人驚喜,如果可以像M mount一樣鏡頭帶動機身取景器就完美了。
這台機身唯一的缺點,就是並非M mount。(笑)
現代機身必備的測光系統,仍然需要外接測光錶完成。
完善的機身,當然伴隨著一定的代價。與同期Nikon SP和Leica M3/M2相比,各有優劣,而價錢不比它們便宜,也許高貴完善並非Canon的一貫賣點,最終專業用家也沒有選擇它。
50年代終結,比較矚目的Canon鏡頭包括:
35/1.5:8片4組,再創大光圈紀錄,全開光圈已有合理銳度與反差,連十年後的Leitz 35/1.4早期版都未能達到。
50/1.4:6片4組,取代50/1.5,稱得上dirt cheap,而質素卻遠超其身價。
100/2:6片4組,較少有,成像銳利,色彩頗有現代風格。
好的產品,不代表好賣的產品,是時候推出一台真正好用好賣的Populair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