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我心——Minolta CLE

舊文意外丟失,深感遺憾,故重寫一篇聊表心意。

Gear_208

2010年開始使用過CL一段時間,但對其表現不甚滿意,尤其測光方面實在無所適從,結果還是跟從損友步伐,買入了Minolta CLE。


早於70年代初,CL經過幾年熱銷後卻出乎預料被停產,Minolta與Leitz的合作戛然而止,前者專注單反事業,於相機電子化方面不遺餘力。據與時任Minolta技術部的倉本善夫訪談,雖然當時沒有CL後繼機計劃,Minolta卻好像還是對旁軸機身念念不忘,工程師們想方設法把現有單反的科技應用在旁軸上。然而自CL終止後,Minolta與Leitz關係已經「非常跪弱」,1978年Minolta派人往Leitz解說其CLE開發計劃,惟後者不感興趣,故以Minolta之名獨力發行。Minolta在其XG系列相機的電路基礎上,換上小巧得多的機身,加上測距連動組件,1981年推出CLE。儘管XG系當時只屬中階的電子單反,但CLE在M Mount世界卻領先十幾年,直至Konica Hexar RF才超越其技術水平。

機身當然是M Mount,與Leica M鏡兼容,對焦由0.8m到無限遠。可惜卡口的擋版較大,35/1.4 pre-a與35/2七枚的後組都被頂著不能對焦無限遠,因此曾經憤而買入Konica Hexar RF

全機最特別的地方當數快門簾,一堆白點模擬灰卡反射,卡口附近設有測光體量度快門簾的反射,以得到亮度。曾經試過百無聊賴在家把玩CLE時打空槍,發覺1/30秒快門比平常慢,氣急敗壞帶給余師傅檢查,原來光圈先決時,在1/60秒快門及更慢的快門更會實時測量入射光線,遇到光線變化更立即調整快門速度,也就是說機身打空槍時在測量底片板的反射光線結果擾亂應有快門速度,這點連Hexar RF和好多機身都做不到,實在嘆為觀止。

Gear_214

機身的電子部分與XG系列一脈相承。快門按鈕設有電路,手指只要放在按鈕上即觸發測光;把快門盤設於A上即使用光圈先決拍攝,雖設有手動快門速度,但使用後者時卻不知何故沒有測光,實在有點可惜,只能使用A與加減曝光彌補。

至於測距連動組件,設計大致與Leica M2、M4的類似,而放大率是較小的0.6,視野較同期的M機廣闊,內置28/40/90框線,不過實拍發現28框線的視野比實際的窄,恐怕只比35mm的視野廣一點而已,而視野較廣的代價就是90框頗小,使用長焦鏡較勉強。雖然觀景器沒M系的淡藍色好看,但框線亮度之高恐怕只有後來的Zeiss Ikon比擬。

機身小巧,配上手柄後手感之佳更教人愛不釋手。

photo-2

就歷史、產量等因素而言,此機恐怕無甚收藏價值,但卻是實用有餘的好工具。工具的價值在於使用而非收藏。有人問此機可靠性如何,我可以說此機可靠性比不少機械相機更好,最少我沒聽說過CLE需要不時送交師傅CLA吧,終究當時工程師們的理想是用集成電路取代龐大複雜的機械結構。

使用CLE時間長達四年,除了平日街拍,更陪伴我遠走中東的旅程,其實真的很懷念。

screen-shot-2017-01-31-at-1-48-05-am

當時眼見135底片物價飛漲,實在不忍燒錢下去,而再好的武器沒了彈藥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然而欣慰的是,Kodak宣佈重新投產Ektachrome正片,儘管未知前景如何,但還是希望可以再次拿起CLE拍攝底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