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相依——Leica R系雜談(鏡頭篇)

前文:福禍相依 — — LEICA R系雜談(相機篇)

機身及其配件以外,鏡頭也是決定整個系統的成敗因素,尤其當Leica R早已結束,這些遺產更顯珍貴。有人說,標準鏡(standard lens)之所以名為標準,就是它們是整個相機系統中擔當參考標準,色彩描寫取向與整個系統一致,而各大廠的標準鏡頭都改良自雙高斯(double gauss)設計,各廠標準鏡頭的差異就反映它們各自的光學功力與審美觀,最少廿一世紀前大致如此,然後以Sigma為首的鐵桶濫觴,自是後話。

當時使用Canon EOS系統,不務正業地用來轉接別廠鏡頭,把玩菜鏡一段時間後,有緣入手第一支奶鏡,Summicron-R 50/2 V1。小巧的鏡身,黃銅鑄造,使其擁有與體積不相稱的重量,感覺甚至比同期的M50/2 V3(高腳)更沉,與大部分日系鏡頭造工相比,可謂不惜工本,這種沉穩可謂Leica的堅持吧。

50mm鏡頭,與35mm一樣堪稱Leica的當家焦距,凝聚了Leica對影像的了解。用它隨拍的照片,就算平平無奇,沖洗後用放大鏡看正片,才發覺這支鏡頭不只捕捉了景物,而是當時整個空間,影像活靈活現,濯然於紙上。如果說Pentax和Leica的影像都一樣走真實路線,後者在光暗位有著微妙的反差,更輕易加強立體感,反差中等而層次細膩。

澳門_62
E100VS的暴力藍應記一功

初代R鏡,誕生於六十年代末,對M系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六枚淡雅,七枚厚重,生於兩者之間的R50/2 V1色彩卻恰如其分取二者中庸,雖然此鏡規格並不突出,卻是我最喜歡的R鏡頭。

澳門_114

當時Leica R鏡分為1/2/3/R Cam(華文世界稱為1/2/3/R刀)及ROM版,大抵是設計給不同時期的R機身使用,實際上是機鏡光圈連動測光用,單單是Leicaflex推出短短數年已由1刀改為2刀,到R3開始又要更改連動機制加上第3刀,直至後期的R鏡不用再考慮兼容Leicaflex,所以只留下第3刀,故又稱R刀。過了十年,順應世界電子化風潮,原來的機鏡機械介面改為電子接點,故此稱為ROM鏡。詳細可參看RLFC,當初在此網吸毒,獲益良多。

不過現今的影友都用R鏡轉接其他機身居多,幾多刀、ROM與否也分別不大,分別只有價錢而已。而與M系不同的是,似乎R系各鏡無論前後期的色彩描寫較為一致。其實我談不上是R fans,剛好有位朋友收藏了一手R鏡,故多年借來使用而已,因此也不刻意為諸R鏡作詳細介紹了,以下將用R鏡拍,喜歡的照片都羅列就是:

Elmarit-R 90/2.8 V1,早於六十年代已經出現,極為銳利的一支鏡頭,二段伸縮hood在各家鏡頭中很少見,卻極為實用。

港大荷花池_89

APO-Telyt-R 180/3.4,用過Vario-Sonnar 100–300/4.5–5.6的朋友都見識過德系長鏡的實力,後者卻未冠上APO名銜,皆因德系嚴謹,APO只給予由紅外線到可見光譜都修正的鏡頭,更顯前者身價。此鏡生於七十年代,據說最初是軍用鏡頭,因特別測量需求而設計,解像力異常驚人!前組區區60mm口徑,全開光圈已輕鬆應付A7RII的42M解像力,還有餘未盡。有人說,舊鏡不能應付數碼,我深感懷疑,其實沒有老的鏡頭,只有爛的鏡頭吧?

DSC01829
連焦外的銳利得生硬

Super-Elmar-R 15/3.5,不知怎的,Leica還在叫Leitz的年代,有兩種鏡頭不願染指:超廣角與變焦鏡。九十年代前,超廣角中只有19/2.8是自家製的,體積巨大,風評一般;其餘稱為Super-Angulon的,顧名思義是Schneider設計的;然而這卻是出自Zeiss的手筆,與Distagon 15/3.5結構相同。只是那年代非球面還是鏡廠之利器,不能輕易視人,結果只以球面鏡片修正像差,無可避免地巨大。

DSC07161

Vario-Elmar-R 21–35/3.5–4,以往Leica變焦鏡陣容充斥Minolta甚至Sigma代工的鏡頭,明知這樣仍然入手的話,不是死忠便是愛屋及烏吧?多得非球面鏡片普及,變焦鏡整體成像得到提升,也因此受到更多攝影師接受,可能反過來影響Leica而花更多心力去推出變焦鏡頭。21–35mm,涵蓋超廣角至廣角段,可惜當時只能勉強轉接CLE使用,發揮有限。

000016490037

APO-Macro-Elmarit 100/2.8,被很多人推崇備至的奶百微,以前讀過「蔡司主義」,作者老蔡刻意將菜百微(Makro-Planar 100/2.8)與其比較,很老實說我自問以往也是Zeiss fans(強調是「以往」,箇中原因有緣再談),也不認為兩支百微屬同一檔次,APO標籤已經說明一切。以前沒留意,人大了再深思,才發現很多人總刻意將菜奶比較,甚至當成是頂級鏡頭的代表,在135世界尚且講得過去,到了中大底,當了解到Rollei、Schneider、老福等等的水平,甚至是電影世界的Angenieux,自當笑而不語。其實世界很大,而兩廠的攝影鏡頭只是它們無數產品其中之一而已。

DSC09991

最後便是ROM版的R50/1.4 V2,據說結構與三十年前的V1一致,儘管Leica已經飽歷風霜,那種沉實不張揚的色彩還是似曾相識。

DSC09981

最後,很想寫的還有APO-Telyt-R Modular System(模組長鏡),遠比他廠1.4x/2x增距器更喪心病狂的方案,只是價格、重量同樣屬超現實級別。可能時間、成本許可的話,或者Leica會推出自動對焦模組配合R系發展吧?當然到2009年,原廠宣佈R系告終時,這一切都落空了。

或者Leica不惜一切做好它的鏡頭,只是代價同樣高昂,豈是我等草民能負擔?如網友言,等到R系沉寂後才有機會入手,感受前人的心血結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